可靠股票配资公司 解读先秦楚国玺印的原创性、特色暨赓续的学术密码

  • 首页
  • 在线证券股票配资开户
  • 股票炒股配资开户
  • 栏目分类
    你的位置:在线证券股票配资开户-股票炒股配资开户 > 股票炒股配资开户 > 可靠股票配资公司 解读先秦楚国玺印的原创性、特色暨赓续的学术密码
    可靠股票配资公司 解读先秦楚国玺印的原创性、特色暨赓续的学术密码
    发布日期:2025-03-17 21:25    点击次数:201

    可靠股票配资公司 解读先秦楚国玺印的原创性、特色暨赓续的学术密码

    来源:中国艺术鉴赏网可靠股票配资公司

    作者:宋斌 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教授

   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,其时间跨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,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多个重要阶段,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。有据可考的是:夏朝(约公元前2100年左右开始,由禹的儿子启建立);商朝(约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,由成汤建立);西周(约公元前1046年,由周武王伐纣建立);春秋时期(公元前770年-公元前476年)、战国时期(公元前475年-公元前221年)。春秋时期,楚、秦、齐、宋、晋成为霸主,史称“春秋五霸”;战国时期,楚、秦、齐、燕、赵、魏、韩国力强盛,号称“战国七雄”。最终,由秦国统一,建立了秦朝。

    A 先秦楚国玺印的原创性、特色

  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先秦楚国玺印肇始于周朝,战国时期繁荣昌盛,被秦代所如数秉承,一直延续至历朝历代,直至当代。其原创性与显著的地域特殊性深受学界和印人推崇。楚系玺印——印面多凿成,结字奇诡,体势多变,文字天真,结体散逸,古朴率真,秀而不媚,成了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。

    展开剩余97%

    春秋战国时期可称为中国玺印的定型期,楚国玺印乃典型代表之一。

    先秦时期楚国玺印的原创性渗透到艺术设计,类别,形制,字法、篆法、章法、刀法等方面,同时,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性特色和个性,被秦代秉承及其历代所效法与沿袭。

    一、楚国玺印的类别

    楚国的玺印主要有官印、私印,姓名玺、吉语玺、闲文玺、肖形玺等。

    二、楚国玺印印面的形状

    楚国方形玺印居多(四字居多,也有五字、六字的),又有长方形玺印(文字上下排列),圆形玺印(两字、三字、四字的均有),外圆内方形玺印,还有二合式玺印(两字为主,方形、圆形均有),三合式玺印(圆形,三字、四字、五字的均有)。

    (一)正方形玺印:

    1、正方形玺印, 上相邦玺,铜质,鼻钮。收藏于苏州博物馆。

    1993年,该玺出土于苏州真山墓地D1号战国墓。因为印面有残损,苏州博物馆对印文做了复原。“相邦”是流行于战国晚期的一种职官名称,但史籍无记载,据出土文物可知,“相邦”即典籍上的“相国”,是执国柄之大臣。《史记。吕不韦列传》记载:“太子政立为王,尊吕不韦为相国”,在已出土的吕不韦监造的秦兵器上,铭文均作“相邦吕不韦”为证,秦兵器铭文上还大量出现“相邦仪”“相邦冉”等,官名均作“相邦”,而不作“相国”。

    2、正方形玺印,大莫嚣玺,铜质,桥形钮,直径2.5cm,通高1.1cm。纽高0.7、通高1.8厘米,重46.5克。收藏于皖西博物馆。

    其文字特点:“鉨”字的写法颇具特色,为金字旁加上“尔”。与楚国铜器、竹简文字一致。同时,显示了疏能走马,密不透风的章法格局。

    该玺印面为田字界格,每格一字,印文为白文。《汉书·五行志》颜师古注:“莫嚣,楚官名也,字或作敖,其音同。”在楚国古文字中敖皆作囂,“莫嚣”,即莫敖。该玺是1982年春在六安城北西古城遗址东坡耕七层中发现的,是战国晚期楚国官印。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简文中也有“大莫敖”楚官名记载(见《文物》1979年第7期裘锡圭《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》)。

    大莫嚣玺:古时出现在《汉书曹参传》中,而《史记曹相国世家》中作“大莫敖”。根据史学家分析,因汉代时近战国,故仍沿用楚官名号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竹简和包山楚简中亦有此官名。此处“嚣”字应读作“敖”。据记载,“大莫嚣”为楚国中央军事机构中的长官。该玺之中,职位越高,形制越规整,其形制接近于当时的周玺。

    (二)长方形玺印:例如,士府、上士正行玺。

    (三)圆形玺:

    1、藏室,印面为圆形,有阴线边栏。玺文为白文,右起横读,专指藏书之处,即图书馆或者档案馆,是楚国储藏簿书机构的专用印章。楚国设藏室史,即掌管典籍的官。《史记·卷六三·老子韩非传》:“老子者,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,姓李氏,名耳,字耼。周守藏室之史也。”唐·司马贞·索隐:“藏室史,周藏书室之史也。”

    2、埶关,印面为圆形,有阴线边栏。玺文为白文,右起横读,收藏于故宫博物院。玺印文字展示了楚玺地域性特色的线条流畅,结体秀逸,笔墨匀称的风貌,具有毛笔书写的韵味。该玺是楚国掌管某一关卡的官玺。战国时期各国于关阻之地、国门、城内之市设守征税。《周礼·地官·司门》载:“掌授管键,以启闭国门,几出入不物者,正其货贿”。《周礼·地官·司关》亦记“国凶札,则无关门之征”。

    3、专室之玺,印面为圆形,印面有阴线边栏,玺文为白文,右上起顺读。收藏于故宫博物院。专即传,驿传之意;专室为官办驿传馆舍。战国时各国重要路径、城市皆设。《战国策·魏四》“令鼻之入秦之传舍”即此。圆形官印为楚国多种玺印形制之一。

    该玺的印面格局为四个字。其章法的四个字天然地团聚得十分紧密,使得四字中向周围放射性的延伸了不规则的线条,因此,使用圆形的阴线边栏约束延长的线条,使玺印的章法更加得体。

    (四)外圆内方形玺:例如,臧矍一玺。

    (五)曲尺形玺印,例如,王金和□去疾两玺。

    这些形状的确定,成了金科玉律,一直延伸到当今并且得到发展。

    三、楚国玺印文字

    其文字以金文为主,字体风格与同时期楚国的青铜器铭文及竹简文字相近,也有纹饰优美的鸟虫篆。“大漠嚣玺”玺文中“鉨”字的写法颇具特色,为金字旁加上“尔”。这种写法与楚国铜器、竹简文字一致,是楚玺字的特殊写法。

    四、楚国以白文玺印为主,朱文印较少

    楚国玺印朱文玺印比较少见,有三字玺、四字玺,有正方形,也有长方形的。例如,朱文印(三字玺) 陭门述 ,朱文印(四字玺) 上东门玺 。

    五、楚国玺印字数

    一方玺印上主要有1---7个字的(包括圆形印)。

    (一)一字玺:例如,“敬”玺 。

    (二)两字玺:横排,例如,“笡青”玺。

    (三)三字玺 :例如,“十(七)万”玺。

    (四)四字玺:例如,“郭公里玺 ”。

    (五)五字玺:例如,“競人之王玺”。

    (六)六字玺:例如,“䧉间思大夫玺”,官玺。收藏于上海博物馆。

    (六)七字玺:例如,“上场行邑大夫玺”,官玺。

    “上场”,应为“上唐”。这可在许多古籍与实证中见到,例如,马王堆帛书,“羊唐”作“羊肠”;古书上的“南行唐”。《左传》中注,唐,属于楚之小国。该玺是楚国的上唐附邑的邑大夫所用之印。该玺为白文,且留有不少空地。但因日久年深,出现了斑驳、侵蚀造成的残缺斑迹,非但不觉残破,反而使得原本比较平实的古玺印平添了几分苍茫。

    从1--7个字,包括圆形玺在内的解构可知,许多天马行空、妙趣率真的楚国玺印,如果没有天然的残破美,几乎只感觉到平实规整,如“上场行邑大夫玺”,正是这些年代久远造就的残缺破损,才给了后世篆刻家们的启迪,产生了摹仿古玺的章法残破之法。

    六、楚国玺印的字序排列(详见下列表图)

    下列楚国玺印是对2---4字玺印字序的归纳,至于五字玺印以上的字序排列,可根据篆刻章法、玺印的形状和其他需要,其艺术设计相对灵活一些。后世均承袭了其中的排列方式,又进行了某些创意。

    七、楚国玺印文字大小对角交叉玺

    楚国玺印文字大小对角交叉玺章法设计巧妙,十分讲究,右上起顺读,第一字长,第二字短,第三字短,第四字长,交叉排列,给人以参差错落之美的感觉。例如,邦夌(陵)之玺。

    八、楚国玺印的“特殊的竖笔画中央的圆点”

    见下列故宫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馆的“执关”玺印、“计官之鉨”“军计之玺” 玺印等。

    (一)执官玺印

    (二)千(信)玺

    (三)计官之玺

    计官之玺,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楚国官玺。纵22mm,横22mm。计官为官名,掌管记书簿册事务。此玺印重要的是设计有两个醒目突出,而又特殊的竖笔画中央的圆点,在明清篆刻流派中亦有借鉴。虽然后世有“印尊秦汉”之说,但是楚国玺印可以说是印学的起点,亦为后世提供了原创性参考。

    (四)军计之玺,楚国铜玺,纵25mm,横25mm。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。

    采用特殊的竖笔画中央的圆点,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。

    楚国玺印对秦汉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:在秦代,几乎被全盘接受;在西汉时期,被赓续和同化;历代,直至现代,均秉承了楚国玺印的印风。

    九、楚国玺印的线条

    其横线、竖线、斜线多为直线;弧形线往往顺势一挥而就,如“大府”玺,灵动优美,动静相随,十分夸张;三角形、屋顶尖形运用较多,如“笡青”玺,刚中带柔,其线条简洁舒畅,文字上下左与右顶靠印边,疏密对比强烈。为历代艺术设计中线条的创意提供了模板。

    十、楚国玺印的文字加肖形印

    十一、二合式玺

    (一)王瘳中壹:陕西省出土二合式玺“王瘳中壹”,铜质,鼻钮。收藏于故宫博物院。

    二合式玺通常为方形或长方形,中间分割开为两部分。例如,“王瘳中壹”二合式玺,在分开的内侧还有嵌合用的榫卯。目前,这些玺印均属于楚国的官方玺印。

    (三)“□玺”,铜质,柱形印钮,中间分割开为两部分,属于方形二合式玺印。

    (四)“□□玺”,铜质,圆柱形印钮。印面直径1.9厘米,通高2.6厘米。该玺为战国楚国圆形二合式官玺,现在发现的只是原玺印的一半。

    该玺为左半印,原印应为两半印相对合。印文两字分置上下排列,其字形结构为“厂”与“交”相组合,下面一字为大篆“玺”字的左侧偏旁。该玺印面整体结构可能为三个字,在缺失的右半印面的上部,推断还有一字。这类玺印因两半对合,故称之为二合式玺,其专名“玺节”。见《周礼》:“门关用符节,货贿用玺节。”玺节原为一印,剖为二半为二合式玺,三半为三合式玺。古时货物通关过卡,持货人与关卡的官吏要各持其半玺,两玺相对合,即可通行。该玺在内侧印体的平面上,有两个凸出圆点,这是与其相对应的另一半印体相吻合的部件,起到两半印对合时的定位作用,中间有一个孔,为了便于穿绳系戴。

    该类形制的官玺遗存稀少,《珍秦斋藏印·战国篇》收录了二合式玺两方,同是半个印面;叶奇峰在《珍秦斋藏古玺印的学术价值》一文中载:“‘藏室’是二合式玺,此类印风虽非初见,但存世不多,绝对称得上罕见。”可见,二合式玺存世不多。

    (四)藏府、藏室

    藏府:铜质,圆柱形印钮。印面直径1.1x2.5x2.1厘米。藏室:铜质,圆柱形印钮。印面直径1.5x3.1x2.7厘米。

    楚国二合式玺的分栏为历代的玺印、圆形印等的分疆定域标注了普遍范式。

    十二、三合式玺

    目前,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方完整的战国三合式玺,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方完整的三合式玺,及其《鉴印山房藏古玺印菁华》收录了一方三合玺,仅为三分之一印面。这些已经发现的仅有的玺印文物,其学术价值不可小觑。

    (一)三合式官玺:“陵囗侯叁玺”,铜质。印面7.5cm x 7.5cm x 9.5cm。收藏于上海博物馆。

    三合式官玺“陵囗矦叄玺”印文五字顺序,由左上第一块扇形印面释读为“陵囗两字,下端第二块为“矦叄”,顺延至右上角第三块为“玺”,印文五字以二、二、一分置在三块印面中环绕一周,每块扇形印面中文字结构完整。

    (二)印文释读为“士”字,旋转位置后为“信”字。该玺为三合式玺,原为三件拼合作圆柱形,已缺失二件,现仅存其中之一。

    该玺印为铜质,玺面因不平整无法钤印,印面作白文,印文释读为“士”,旋转位置后或为“信”字(”亻”大篆偏旁近似“千”字形)。该玺印面呈扇形,弧线两端宽2.2厘米,直线一端宽1.5厘米,钮柄高6.2厘米,印面直径约3.0厘米。印面后端向内收并延伸为长柄形印钮(同为扇形),印钮侧面宽度为0.6厘米,末端稍粗。在印钮外侧中间部位预留了穿绳孔洞,在内侧平面上,分别设置柳叶形榫卯,一侧为一个凸形榫,另一侧为两个凹形卯,榫卯用于嵌入定位。该玺印面、印体、榫卯、穿孔等结构均为铸造完成。

    (三)三合式官玺:“邞陵囗玺”,印文四字竖排,由上至下,再由右侧至左,印文艺术设计覆盖印面并与“人”字形对缝重叠交织,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。《包山楚简·集箸》载有:“漾陵之叁玺问御之典匮。”说明该玺印为楚国漾陵官方的专用玺印,楚国漾陵县的户籍档案是用三方官玺封在‘典匮’中的。”在开匮检验后,再次同时用三合印封缄。同时说明,拼合式玺印是楚国创始并特有的官方玺印。总之,此类二合式玺、三合式玺因形制与结构的设定,其具备“印信分持,拼合鈐用”的独特功效。换言之,只有将分别持有玺印的官吏召集在一起,不可缺一,才能共同行使权力。这种特殊的玺印形制与限定条件,加强了监管力度,并起到了互监互控的作用。

    在这种拼合式玺印的钤印中,往往因为中间地对缝产生印文中的凸起直线,从而将印面分割成几个部分。而受其影响,在后来的楚国玺印中,就出现了新的布局形式,即将印面分割成横日字格的两部分或田字格的四部分。

    曹锦炎《古玺通论》中载有一方1986年文物普查时在安徽发现的楚国“大莫嚣玺”,认为该玺“当为楚国晚期官玺”。它不仅出现在楚国玺印中,而且影响到秦国,在秦国晚期至秦代,通行“田字格式”的官印。这种官玺甚至成为统一的官方玺印定制,直至汉代,仍然通用。现在有大量这一时期的传世玺印、出土封泥等资料予以证明。这种玺印还影响到私人玺印的形制,成为一时之风气。因为拼合式治印的美学启发,促成了历代相关印面艺术设计流派的形成。为后世印人章法的艺术设计和丰富多彩的边栏拓展了广阔的空间。

    十三、楚国玺印的界格

    主要有田字界格、横日字格(竖界格)和扇形界格,例如,田字格玺的“连尹之玺” ,收藏于故宫博物院。横日字格玺的“大府”,收藏于故宫博物院。

    十四、楚国玺印的借笔画分栏玺

    “芋玺”一玺,借“玺”字从上而下的一条竖向线位于中央,形成横日字格印的格局。这种创意为后世印人章法借笔的设计提供了范式。

    十五、楚国玺印的边栏,方形印一般使用口字边栏;也有上下边栏,例如,哀“衰”府之玺;长方形印、圆形印,以单线边栏玺为主,也不乏双线边栏玺,例如,“敬”“专室之玺”“丰叟”;二合式玺、三合式玺均设计有边栏。对后代边栏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照系数。

    十六、楚国玺印的无边栏玺

    弋阳邦栗玺 设计有五个字,“弋阳”两字合为一格,“邦”即为国,“栗”是制造量器的机构,该玺为弋阳封邑下设的量器制造机构的官玺。章法上,这方印应当是有边栏的,只是岁月剥蚀厉害,能见到边栏痕迹所剩只有右边的一点点了。这种视觉效果,正好为后世的篆刻家们设计古玺边栏提供了艺术设计的广阔空间。印面的界格为十字格。有了界格的约束与隔离,印面的五个字就有了规矩和序列。

    楚国玺印习惯采用界格和边栏,但也有不用界格和边栏的。例如,“荑里貣玺”“大府之玺”“高马官玺”。

    荑里貣玺中的“荑里”,是里名,楚地名,归属下蔡县管辖。貣,《说文》里说:“从人求物也。”根据段玉裁的注明,貣就是贷,是一方互相来往借贷所加盖的官方印章。该玺的四个字各占一角,不向中心团聚,玺印中心形成了一大块空地,使得四个字环绕空地构成了一个颇具视觉效果的白文“圈”。

    十七、楚国玺印的印钮

    其以鼻钮、柱钮、圆柱形钮为主,又有菱纹钮,亭钮,棱柱钮,瓦钮,砣钮等。二合式玺、三合式玺多为圆柱钮,这是三件拼合圆柱形钮。钮上大多数留有穿绳环、穿绳孔。为后世钮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鼻钮 连尹之玺

    十八、楚国玺印的印材

    通常有陶印,如“平市”戳印。封泥印,例如,“东门贩、北门贩、南贩”等。以铜质者居多,例如,“夏句干、肖形玺”。也有玉质的,例如,“计官之玺”。又有兽角质的,例如,“敬”玺。由此,形成了历代主流印材的基本格局。

    (一)陶印、封泥印

    1、陶印:2020年6月—2022年7月,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襄汾县文化和旅游局、襄汾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,对工程建设范围内所涉及的遗址、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。发掘区域以汾河为界,分为河东、河西两个区域,共清理发掘遗迹348处,墓葬215座。出土随葬品959件,陶器528件。其中,在战国晚期遗迹内采集的器物和残片,发现带有刻画符号图案或戳印文字,文字主要有“平市”“市”“王”“田”等,其中最多的就是“平市”戳印(如下图)。

    3、封泥印:

    (二)铜玺:例如,“夏句干、肖形玺”两玺。

    (三)玉玺:

    1、计官之玺,玉玺,鼻钮,白文,印面1.8×1.8cm,通高1.35cm右上起顺读。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

    “计官”为官名,掌管记书簿册事务。春秋战国实行上计制度,各级官吏每年年底向上报告政绩和税收、费用,而且必须与每年的账簿同地缴送。计官就是掌管这一职责的官员。印文为白文,右上起顺读“计官之鉩”四字。印文篆体笔画挺拔。印面有阴线边栏,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。该玺玉色青灰,材质本身呈透明状,细观有天然斜纹。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。

    2、长平君相室玺 :

    这是一方玉玺,鼻钮,白文,六个字分为左右两排,一边三个字。右边三个字上大下小,左边三个字上小下大,右上的“长”和左下的“鉨”字左右结构拉开对角交叉,添补了中间的空白。第一个字“长”,在左边加了一个偏旁“立”,这个“立”部所处的位置是连接左右两排的枢纽。“平”字在下面加了一个“土”部,用了比较平直的线条。“君”字则圆曲线较多,上部形成一个倒三角形,下部又好似一个正三角形,这种圆曲线刚好和“平”字、“相”字下面的两横有所区别,又与“室”字、“鉨”字相一致,形成了疏朗清秀、错落有致的格局。

    (三)兽角玺。“敬”,兽角质,直径1.1cm, 通高£ ,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。

    该玺印面只有一个字,这在章法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。作者的匠心之处在于,让“敬”字的四边均有笔画冲出印面,显得颇有气势。这方印有三条贯穿印面的横线,但都不是平直的,第一条横略向右下倾斜,三条向右下倾斜得更多,但左下方用一个三角形来支撑着整个字形,字的重心则不会显得向右偏离。

    B.楚国玺印在西汉被赓续和同化

    楚国玺印对秦汉乃至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,秦代和汉代玺印的艺术设计、类别、形制基本上是楚国玺印的延续,并且有了改良和创意的一面。根据国家和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判,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于1995年完成发掘,收获颇丰,被评定为“1995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”。经过对大量徐州博物馆收藏的海量西汉早期楚国官印的研究,充分说明,先秦楚国玺印是秦汉玺印的奠基石。

    到了西汉,楚国玺印在延续之中,又被秦代和汉代印风所浸润,楚国玺印已经与汉印有异曲同工之妙了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共出土各类文物约2000件(套),其中印章200余方。徐州又称彭城,西汉时为楚王国都城。在今徐州市区已陆续发现西汉王(后)级大型墓葬9处20余座。考古学术界认定,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为西汉早期楚王。

   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数量大、种类多,一次考古出土如此大量的西汉官印实属罕见。其涉及的内容,对研究西汉楚国职官制度以及历史、地理嬗变具有重要意义。其公布的印章材料较为齐全,以照片、拓片、印蜕、钤印泥饼,配上年代、质地、钮式、尺寸和整理号的方式,完整地呈现了每一方印的所有信息,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西汉楚国玺印风貌,为学界提供了新的参考。这批印章制作精良,字体雄浑有力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经整理统计,该陵出土西汉楚国官印共226方,印文中共发现37种不同名称,包括23种楚国属官和军队武官印,14种楚国属县官印。这批玺印具有典型的汉印风格。

    一、楚都尉印

    楚都尉印,西汉,官印,银质,龟钮,2.19x2.2x1.7厘米

    二、楚司马印

    楚司马印,西汉,官印,铜质,鼻钮,2.15x2.16x1.56厘米

    三、楚骑千人

    楚骑千人,西汉,官印,铜质,鼻钮,2.15x2.15x£厘米

    四、楚营司空

    楚营司空,西汉,官印,铜质,鼻钮,2.15x2.15x1.62厘米

    C.历代秉承楚国玺印的印风

    楚国印风主要指先秦楚国地域的玺印风格,其特色十分鲜明,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
    秦代:秦代玺印与楚国玺印在印式上有着天然的传承关系。秦印中的 “田字格”“日字格” 等章法布局形式就是明显的例子。秦统一六国后,文字统一为小篆,但在不少秦印中依然保留了楚国文字那种婉转、灵动的笔意,在章法上也继承了楚玺规整中求变化的特色。汉代:汉印在整体风格上追求端庄、雄浑,但在一些风格较为灵动的印章中,能看到对楚国印风文字线条婉转、结字奇正相生特点的继承,增加了弧度和变化及其灵动性。

    宋代:宋代以米芾为代表的文人也承袭了楚国印风,米芾在多方自用印中称自己为 “祝融之后”“楚国米芾”“楚国米姓”,在文字的选用和对古雅、奇逸风格的追求上,与楚国印风的浪漫、奇异有相通之处。到了明清时期,在下列层面,其传承更是入木三分:在章法布局层面,楚国玺印中一些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,如疏密相间、留朱露白等,均被明清印人所借鉴。例如,明代的 “吴门派”“徽派”,及其清代的 “浙派”“邓派” 等,在创作时,有意营造出类似楚国玺印那种参差错落、虚实共生的章法布局氛围。

    在线条运用层面,明清印人在刀法上不断探索,力求表现出丰富的线条质感。楚国玺印线条的婉转延绵、刚柔相济等特色,给了他们很多启示。例如,邓石如以其卓越的书法功底,将篆书的笔法融入篆刻之中,其线条的表现力就与楚国玺印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在元素借鉴层面,楚地出土的丰富文字和图案纹饰等,为明清印人和楚派篆刻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。他们将楚国文字、图案等元素融入自己的玺印艺术设计中,使其篆刻作品更具楚国文化内涵、地域特色、楚派印风。总之,楚国印风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。

    第一节 楚派印风深刻影响着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

    一、文字运用与结体特色

    (一)丰富了入印文字体系:楚国文字奇姿逸态、书风多样,包含楚金文、楚简、楚帛书等多种形式。这为后世玺印使用文字提供了更多选择,印人们在创作时,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篆书等字体,例如,清代篆刻家广泛使用钱币、砖文瓦当等入印。

    (二)启发了字体变化与创新:楚国文字的字形结构、笔画形态独特,其多变的特色启发后世印人对入印文字进行变形、夸张等处理。例如,当代楚派篆刻家在创作中融于楚国文字与写意印风。

    (三)借鉴了楚国文字的结体:楚国文字具有独特的结体特点,例如,线条婉转流畅、结构多变且富有动感,使整个印面充满了一种灵动的气息。

    (四)融合了楚国文字的繁简变化:楚国玺印在文字繁简上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,现代篆刻创作中,现代印人根据印面章法布局的需要,借鉴这种繁简变化。例如,在创作多字印时,将一些笔画简单的字参照楚国文字风格进行适当繁化,增加装饰性,使印面更加丰富多彩。

    二、线条表现与韵律节奏

    (一)模仿楚国玺印线条的质感,楚国玺印线条多具有刚柔相济的质感,既有刚劲挺拔的一面,又有婉转柔和的一面。例如,现代印人在创作中,以冲刀表现线条的刚劲,以切刀体现线条的柔和,使印面线条质感更加显著。

    (二)调节线条的韵律节奏,楚国玺印线条富有韵律和节奏感,或如高山流水、跌宕起伏,或如行云流水,酣畅淋漓。在现代篆刻中,印人根据文字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,运用线条的粗细、曲直、长短变化来营造这种韵律感。例如,在刻制表现欢快主题的玺印时,采用流畅、轻快的线条,让观者能从线条中感受到愉悦的情调。

    三、章法布局与巧妙设计

    (一)界格形式的直接传承,楚国玺印中常见 “田”字、“日”字格界的印式,这种界格形式为后来秦代玺印所沿用,甚至成为秦印的一个重要特征。后世许多篆刻流派在创作中运用界格来规范印面,增强玺印的秩序和稳定性,例如,明清流派印、唐醉石印中就产生了不少这样的作品。

    (二)分朱布白的启示,楚国玺印在分朱布白上巧妙变化,大印雄肆,小玺秀而不媚。后世印人继承了楚国玺印在有限的印面空间中合理安排文字与空白,使两者产生了相互呼应、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。例如,吴昌硕等就十分关注印面的虚实关系和空间分割现象。

    (三)采用楚国玺印的疏朗布局,楚国玺印常常呈现出一种疏朗、空灵的章法布局,给人以开阔、大气之感。现代篆刻创作中,很多印人在创作时刻意营造这种疏朗的空间效果,使印面既有节奏感又不失和谐统一。例如,齐白石就善于在印玺中营造这种氛围。

    (四)运用楚国玺印的错落有致,楚国玺印的文字排列常常打破常规,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形态。现代印人在创作中借鉴这种方式,对印面文字进行独特的排列组合,使整个印面充满了动态和抑扬顿挫之美。

    四、边栏规整与印面构图

    (一)借鉴楚国玺印的边栏形式,楚国玺印的边栏形式多样,有的边栏规整,有的则残缺自然,还有的边栏与印文相互呼应、融为一体。现代印人在创作中,根据印面整体风格选择合适的边栏形式。例如,对于追求古朴风格的玺印,采用残缺自然的边栏,以增加印面的古拙感。

    (二)创新边栏与印文的关系,受楚国玺印边栏与印文相互融合的启发,现代印人在创作中不断创新边栏与印文的关系。不再仅仅将边栏作为一种简单的装饰和围护,而是使其成为印面构图和表达主题的重要元素。例如,通过将边栏与印文中的某些笔画相连或借边等手法,使边栏与印文相互依存、彼此融汇,增强印面的整体感和艺术表现力。

    五、形制工艺与审美风格

    (一)形制多样性的借鉴,楚国玺印形制十分丰富,除了常见的正方形、长方形、圆形玺印外,还有曲尺玺印,二合式玺、三合式玺印等。这种多样性为后世玺印形制的创新提供了思路,后世印人在创作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印面形状,例如,唐醉石创设一些不规则形状和组合形式,使印章的外观更加新颖独特。

    (二)浪漫奇谲风格的延续,楚国印风具有浪漫奇谲、自然灵动的特色,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,对后世玺印风格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。例如,近现代海派篆刻家来楚生,继承了楚国印风的浪漫与灵动,其纵横恣肆、雄浑敦厚的写意印风,就独树一帜。

    第二节 历代秉承楚派印风的代表人物

    一、古代

    (一)何震(1522~1604),徽州婺源人,明代著名金石篆刻, 徽派 (亦称 皖派 、 新安派 、黄山派 )篆刻的开山祖。他开创了黄山派,制印风格多样。在文字内容和形式的拓展上,也与楚系印风不拘一格、灵动多变相一致。

    (二)朱简(1570—1631),安徽休宁人,明代末期杰出的篆刻家和印学家,切刀的创立人。清董洵在《多野斋印说》中称朱简为“明第一作手”。其著作《印章要论》,大力倡导以切刀法刻朱文,刀痕明显,结构方正,在追求印面的丰富变化和线条表现力上,与楚国印风注重线条婉转、变化多端等相通。朱简以别致的草篆来滋补篆刻,作篆如作草,刻字如写字,增强了点划之间、字与字之间笔势的牵连与顾盼,产生了一种浓郁的跌宕起伏的笔意。

    (三)邓石如(1739年—1805年),出生于安徽怀宁,清代书法家、篆刻家,清代碑学书家巨擘。清代篆刻家、书法家,他在篆刻上虽以秦汉印为基础,但对先秦楚国文字也有研究和借鉴,将楚系文字的灵动与秦汉印风的古朴相结合,其作品线条婉转流畅,布局开合有致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,对后世印风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    (四)赵之谦(1829年-1884年),浙江绍兴人,晚清杰出的篆刻家、书画家。他善于从古代金石文字中汲取营养,在印章中融入了楚国文字等多种元素,使印章既有古朴典雅之美,又具新颖独特之姿。其印作刀法多变,线条富有弹性,将楚印的自由奔放与自身的艺术风格相融合,拓宽了篆刻艺术的表现领域,为后世篆刻家开辟了新的道路。

    (五)黄士陵(1849—1908),安徽黟县人,晚清著名书画篆刻家,篆刻“黟山派”开宗大师,他的篆刻风格独特,在学习秦汉印的同时,又对楚国文字等古文字进行了深入研究。他将楚国玺印的一些特色融入自己的作品中,线条光洁挺拔,布局严谨精妙,在古朴中透露出一种清新典雅的气息,形成了自己 “平正中见流动,挺劲中寓秀雅” 的艺术风格。

    二、近现代

    近现代印人在创作中更是注重对楚国印风的创新继承,将楚国文字与现代艺术设计、审美理念相结合,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篆刻作品。

    (一)齐白石(1864年─1957年),安徽宿州砀山人,生于湖南长沙湘潭,号三百石印富翁,后人尊称他为中国近代印坛三大家之一。其篆刻笔力雄强刚毅,章法变化多端,即务追险绝而复归平正。他一生所刻玺印三千方左右,《齐白石篆刻及其章法》一书选取齐白石的篆刻作品为例,辅以例图剖析和文字说明。

    他的篆法在于将篆书的笔法融入篆刻中,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篆书风格,其印文篆书笔画刚直,转折处多为直角,给人以一种简洁明快的美感。同时,在篆法布局上,善于运用大疏大密的手法,使印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。例如,“不知有汉”朱文印,整方印疏密有致,变化多端。

    他的章法在于穿插自然,他将楚国玺印中的构图特色加以变化,使字与字之间,外形方正,而笔意穿插自然,疏密参差不齐,而又恣肆纵横,使章法布局巧妙,在强烈的对比中得到平衡统一。例如,“人生一乐””印。同时,注重虚实相生,通过巧妙的布白,使印面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,例如 ,“白石翁” 印,留红的处理,加上笔画的粗细、疏密对比,韵味无穷,其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凸显。

    (二)唐醉石(1885--1969),湖南长沙人,是我国现代杰出的金石书法家,篆刻家。在文物鉴定、收藏等方面造诣极高,其篆艺成就继浙派印艺之绝学,开新浙派之先河,被誉为“鼎革以后第一人”(韩登安句)。篆艺初宗先秦楚玺和秦汉印,复学浙派陈曼生、赵之琛,以汉铸印为宗,兼收诸家之长,别树一帜,规矩而不板滞,严谨中见生动。

    唐醉石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印铸局技正科长、所长,故宫博物院顾问和担任文物鉴定工作,南京政府印铸局技师。50年代初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,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。1961年,在武汉倡导创立东湖印社,并被推为首任社长。

    唐醉石治印的遗稿和出版的印谱有多部。其中他一生的代表作是《唐醉石治印选集》,其中,收录了580余方印章。其篆刻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成就是对篆刻传统的继承与创变,他在篆刻艺术上主张继承传统,尤其是秉承了先秦楚国玺印印风、秦汉代印风和浙派印风,但他并不拘泥于古法,而是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,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。他早年研习先秦楚国、秦汉印风,以铸印为宗,规矩而不板滞,严谨中见生动。后又深入研究“西泠八家”,特别是陈曼生和赵之琛的作品。篆刻风格是印外求印,清逸而雄强。其篆刻作品常常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,对钟鼎器物铭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,许多篆刻作品都融入了楚国金文元素,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,例如,钟鼎文吉语印和私印等,这些作品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。见唐醉石篆刻楚国玺印---印例。

    唐醉石作为楚地著名的金石篆刻家,特别注重对年轻一代印人的培养和指导。他乐于将自己的楚派印风及其篆刻、艺术理念技艺和文化素养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,通过言传身教,引导许多年轻人走进楚派印风的艺术的殿堂,例如,曹立庵、杨白陶、付金龙、乔士和、胡惠钧均得到他的指点和启迪等。

    (三)来楚生(1903-1975),浙江萧山人,生于武昌,是诗、书、画、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。对先秦楚国玺印有着深刻的研究,那种大写意的印风,纵横恣肆、浑朴雄厚、大气豪迈跃然纸上。他的肖形印题材广泛,形式丰富,妙趣横生,楚国印风之味浓烈。

    (四)曹立庵(1921—1991),湖北武昌人,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。曾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东湖印社名誉社长、黄鹤楼书画社社长等。因以“万”字为首治印10枚,如“万象更新”“万众一心”等,故号“十万印楼”主人。

    (五)杨白陶(1921—1995),湖北沔阳人,湖北著名篆刻家,曾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东湖印社社长。他初从秦玺汉印入手,复追甲骨,又兼及钟鼎等,对楚地的金石文字有深入研究,将楚印风格中的雄浑丰润、古朴沉着等特点融入自己的创作中,作品能于平中寓奇、险处见绝。

    (六)吴朴堂(1922-1966),浙江绍兴人,近现代海派篆刻名家(叔祖父便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吴石泉),他的篆刻风格受到了楚国印风的影响,善于运用楚系文字入印,其作品线条流畅自然,布局巧妙合理,展现出了楚印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
    (七)邓散木(1898年9月-1963年),上海人,中国现代书法家、篆刻家,在艺坛上与齐白石并称,有“北齐南邓”之誉。擅书法篆刻,行、草、篆、隶等各体皆精。其篆刻吸收了楚国印风的苍劲豪放,在章法布局和线条运作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现,透露出一种古朴而灵动的韵味。

    (八)付金龙(1927--2005),湖北武汉人,武汉多元书画馆主笔,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,职业书画篆刻家。被世界书画家协会遴选为“诗书画印全能理事”。在唐醉石老师的指导、感召下,付金龙受楚国玺印的影响颇深,他长期刻苦钻研楚国文字、玺印,积极摹刻楚国玺印,大胆创新。其作品对武汉重要景观均有涉猎,通过遴选,制成篆刻图片《武汉八景》,在归元寺、汉正街、黄鹤楼、宝通禅寺等名胜古迹处售发。其印风稳健而不呆板,灵动中而不失法度,线条规整中吐露着恣肆纵横的韵味。

    稿件审核:张佑军

    责任编辑:舒章铭可靠股票配资公司

    发布于:湖北省